目前, 全社会都在关心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 把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放在就业工作首位, 将就业工作当作民生工程, “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被第一次写进党的十七大报告, 胡锦涛总书记和温家宝总理分别考察了高校毕业生就业招聘工作并对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做了重要指示, 中央和地方政府分别出台了一系列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和措施。形成了齐心协力抓就业的良好氛围。但是, 对大学生就业起决定性作用的主体有哪些呢?他们的各自作用如何体现呢?
与大学生就业相关的主体有高校、政府、用人单位、毕业生和毕业生有关的社会关系, 他们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作用各不相同, 高校是学生就业的教育责任主体, 政府是学生就业的调节控制主体, 用人单位是学生就业的对应主体, 学生之社会关系是学生就业辅助作用主体。大学生就业是社会就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就业工作的首要问题, 是敏感部分, 需要政府予以关注, 用人单位作为社会公民接纳高校毕业生就业是自身发展和履行职责的需要, 应有所为;大学生之社会关系是大学生就业的重要支持力量, 有许多关系是大学生实现就业的桥梁;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应根据自身综合条件合理定位, 积极主动实现就业。
一、发挥好高校的教育主体责任
高校责任贯穿于学生入学、教育、就业、入职和后期跟踪全过程, 从一定意义上讲高校作为教育主体的责任可以看成是其为学生提供教育产品, 将知识通过教学实践手段融入学生体内成为自身素质, 使其能够满足社会要求, 能够胜任社会角色和组织工作, 成为有用的人, 换句话:大学教育就是在高中教育的基础上再进行专业教育, 学生就业和入职就是对其质量的检验, 而后期追踪则可以看成是对自身产品的售后服务。具体责任如下:
1. 引导高校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高等教育培养人的根本目的是服务社会。只有把个人的理想同国家经济发展的命运结合在一起才能实现人生的价值。学校通过多条渠道帮助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 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 明白用人单位对学生的素质要求和目前社会的就业形势。同时, 高校要重视学生实习基地建设, 利用各种资源有重点地建立了一批相对稳定的学生实习和就业基地, 带学生到用人单位参观实习, 增加学生对就业的感性认识。
2. 开展职业生涯规划
学校在保持较高就业率的同时, 要将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提高毕业生成才率作为工作重心, 要根据形势的发展、国家的需要以及学校自身的定位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同时, 高校除了加强一般性的就业指导、就业服务、就业管理以外, 还立足于对在校大学生进行科学的个性化的职业生涯规划, 不断推动就业指导工作向职业指导工作转变, 并初步在不同年级、不同阶段、不同培养层次的学生群体中构建了一套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衔接的职业指导工作体系, 该体系包括职业咨询、职业指导教育、职业指导活动、职业指导学科建设四个层面。从服务对象来看, 学校把职业指导工作体系的服务对象主要区分为毕业生和非毕业生两大类。对于毕业生来说, 学校所做的主要工作有:开设就业指导专家系列讲座;通过就业实习、精神物质激励、校园文化舆论氛围营造等工作环节, 引导和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到西部去就业;开展个性化就业指导和就业深度服务, 等等。对非毕业生班学生来说, 可以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 学校就业部门直接面向非毕业班学生“一揽子”地推出职业测评和职业规划咨询、职业辅导工作坊等多项创新性的全程职业指导工作项目。
3. 开展全程化的就业指导
长期以来, 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多停留在对学生择业阶段的指导, 属于“问题性”指导, 只重视择业问题而忽视了更为重要的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而“发展性”指导这一就业指导中的核心工作做得还远远不够。为切实解决就业指导短期性的问题, 从容应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 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要突破只针对毕业班的传统的工作模式, 开展全程化的就业指导工作, 对学生的就业指导从毕业班延伸到非毕业生。
4. 提高就业指导针对性
科学的就业观念不能一刀切地引导, 而是对不同条件的大学生要有意识地引导其树立不同的、契合自己和社会的就业观念。要重视创业教育, 要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 使毕业生更好地锻炼、发展和提升自我价值。学校通过专业咨询、大学生创业和学生社团组织的成功技巧课程, 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 为有能力进行创业的毕业生提供较为完善的精神支持和业务指导。
5. 推进毕业实习、开展实践活动
针对不同专业和不同学历有针对性地联系实习或实践单位, 与企事业单位共建实习基地, 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 从而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能学以致用, 增强日后竞争砝码, 比如医学专业学生可以联系教学医院和实习医院, 管理类学生就要安排其在企事业单位充当各类管理人员的助手, 尽量地增加学生的实习或实践机会, 以达到“实而优则留”。
6. 把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结合起来
开展多种国家职业资格证书项目培训, 鼓励学生根据专业需要和就业需要多考一些资格证, 特别是文科专业。比如物流管理专业有物流师、会计专业有会计师、和注册会计师、人力资源专业有人力资源管理师, 这些证书都能增加学生的就业优势。高等教育中应用性学科的教学要关注学以致用, 不能与社会需求脱离, 如果哪样的话就无形中削弱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7. 加大素质教育力度
素质教育的核心在于不限于知识的传授, 而是注重学生技能、能力和价值观等隐形素质的培养, 知识陈旧很快, 也容易更新。但素质却是内化的, 需要长期培养的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练就的, 职业教育能够解决一时的知识或技能缺乏, 但是解决不了长远的深层次的职业道德与伦理以及思维习惯等潜移默化的素质, 因此大学教育加大素质教育的投入, 要在三四年级的学生教育中安排好基本的素质教育和略带“功利性”职业教育。
8. 完善课堂教学体系, 改革课程设置
改革现行的课堂教学方式和教学质量评估体系, 增加学生选择教学方式、授课老师和评估形式的机会、改变“灌鸭式”的教学方法, 同一门课程要让多名老师开设从而确保学生的选择权, 加大评估力度, 要将评估结果与授课教师的职称申报、导师资格、薪酬奖金和课题申请联系起来, 加大教师责任感, 扭转教师的目标导向, 将教师的关注重点从学校的行政机关和行政官员转向学生, 将教师的教学质量视为其产品和服务, 对其进行质量监控, 同时对于达不到标准的要予以惩罚。更改课程设置, 在保留英语、数学、体育和政治等基础课程的基础上, 改革专业课程, 将专业课程划分为专业基础、专业核心和专业拓展三类, 在后两者中加大就业技能的培训和就业形势的讲授, 让学生尽量早明白目前的就业环境, 从而能够提早准备, 避免过渡沉迷于象牙塔中的宁静与安逸, 而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现象发生。
9. 组织校园专场招聘会
校园中的专场招聘会有自身优势, 它能够确保学生信息的真实可靠、举办成本相对较低、人力资源总体素质较好、可在多个高校合作开展等。组织专场招聘会可以分专业、时间和地点进行, 要发挥学校的人力物力优势, 提高学生的现场签约率, 同时要注意用人单位的审查, 避免假招聘和虚假信息, 防止学生受骗。
10. 及时发布和更新就业信息
专场招聘会不可能想开就开, 对于高校来说, 一个很好的信息发布主体就是各高校就业指导中心。高校就业指导中心要主动与各用人单位联系, 了解招聘信息, 并及时发布, 可以通过校内网站等、飞信、宣传栏和简报等渠道发布。
11. 开展档案托管业务
高校部分毕业生的毕业去向是企业, 但是企业往往没有相应的档案管理部门, 档案没法存放;另外, 大学生就业都有一个三到六个月的不稳定期, 许多学生离职后原先单位经常在档案转移上给予刁难, 因此学校应开展一定期限的档案托管业务, 将愿意托管的学生档案暂时保管在学校里, 待其工作稳定或需要时再来取出。
12. 提供后续就业服务
大学生在毕业后经常有个短期失业期, 如果简单从统计上看, 其可能显示在工作, 但是实际上却在失业之中, 因此学校有必要对他们提供后续就业服务, 比如在学生毕业半年时间继续提供招聘信息等。
二、发挥好政府的控制调节主体作用
政府对于大学生就业的职能支持主要表现在政策调整和倾斜, 建立就业和创业基地, 人才市场建设和提供公共岗位, 危机情况下的毕业生就业应对工作。具体职能如下:
1. 推动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营造就业良好环境
实现就业的根本保证就是发展经济, 要保持一定发展速度, 要积极发展有一定规模的能够吸纳劳动力规模的劳动密集型企业, 要积极发展中小型企业和私营企业。
2. 加强宏观调控, 制定相关政策
改革国家人事制度, 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就业政策保障, 比如倡导人才流动、改革户口档案管理制度、改变工龄计算方式、减少专业技术职务申报评审限制等。对积极吸纳高校毕业生的单位给予政策支持和倾斜, 特别是私营企业, 也可以考虑给予每年接受高校毕业生人数达一定数量的企业给予税费优惠和其他奖励。鼓励高校毕业生服兵役, 投身国防事业等。
3. 继续加大职业技术教育力度
职业技术教育应用性强, 能很好地面对市场就业, 我国目前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势头良好, 应进一步加大发展力度, 繁荣职业技术教育。
4. 加快人才市场建设
形成人事、劳动和教育三位一体的人才市场模式, 市场化就业渠道管理中政府职能的一个重要体现就在于官方人才市场建设, 人才市场为大学生和用人单位接触交流提供了一个平台, 将人才供求纳入一个规范的论坛中, 同时人才市场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养活了人才流动的混乱。各类人才市场要不断加强市场建设与自身管理, 提高服务能力, 更有针对性地做好未就业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就业推荐、就业培训和建立见习基地等就业服务工作, 积极主动地为毕业生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另外, 人才市场还可以提供一些诸如户口迁移、档案托管和信息提供等服务。
5. 倡导科学的就业观, 鼓励自主创业
目前社会存在无业可就和有业不就的现象, 结构性矛盾非常突出, 政府应当倡导科学的就业观, 呼吁社会共同努力改善就业状况, 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到中西部、到非公企业支寻找机会。另外, 要鼓励大学生与会自主创业, 要给予版主创业的大学生一定的政策扶持。
6. 提供公共职业岗位
优化公共职业岗位结构, 腾出部分职位向社会招考, 如公务员考试和事业单位招考, 开放一些村委会、社区和非政府组织的职位, 让大学生走入基层, 为国家建设和发展作出贡献, 同时他们进入基层也有得于缓解目前就业压力和提高基层工作人员的素质水平。
7. 积极应对各种复杂情况
做好各类复杂情况下的毕业生就业应对工作, 如延缓毕业生就业, 鼓励科研单位吸纳毕业生参与相关科研工作, 支持高校毕业生入伍服兵役等。
8. 调节劳动关系, 解决劳资纠纷
毕业生经常与用人单位发生劳资纠纷, 并且他们往往还处于弱势地位, 这时就需要社会的关注, 政府承担其一定的责任和给予适当的关怀, 要介入其中, 调节劳资关系, 避免学生利益受损。
9. 营造毕业生就业良好氛围
充分发挥好各种媒体的舆论作用, 积极宣传好党和国家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方针政策, 宣传毕业生就业创业的成功案例, 宣传各部门、各单位关于毕业生就业的方法措施, 揭露个别用人单位损害毕业生利益的行为。防止过渡或轻视宣传工作对毕业生就业带来的影响。
三、发挥好用人单位的对应主体作用
大学生就业是社会问题, 各用人单位作为社会有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都有义务对此有所作为, 但是这种作为是根据各自实际需要而定的, 不应强制, 政府只能鼓励。具体作为如下:
1. 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企业作为大学生就业市场化渠道的重要主体, 对于缓解目前就业压力应有所作为, 一般来看有两种思路:一是将蛋糕做大, 积极壮大自己, 在不变动现有人员的情况下为大学生提花更多的服务机会;二是优化人员结构, 淘汰不合格人员引进素质相对较好的大学生, 提高企业总体人员素质水平。履行企业公民责任。企业作为社会重要组成部分, 应当担负其应有的社会责任, 这就是企业的公民责任。
2. 认真履行相关法律法规, 保障包括高校毕业生在内的劳动者的合法权利
如认真履行《劳动合同法》, 保障劳动者应得报酬, 享受“五险一金”待遇, 参加业务培训等。
3. 承担社会公民责任
目前国家就业形势非常严峻, 特另是大学生就业问题带来一连串的社会矛盾, 这时企业就应积极承担其公民责任来, 为缓解就业尽自己的力量, 比如开展工作分享制, 鼓励提早退休, 倡导休假等。
四、发挥好社会关系的支持主体作用
社会关系在大学生就业中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大学最重要的是为社会输送人才, 是到社会上寻求岗位, 是要跟社会上的资源建立链接的。大学生将来是不是能够把这个价值体现出来, 它是跟你的社会上的关系量联系在一起的。社会关系广泛, 就业机会就大。社会资源是依循社会网络分布的。社会网络仿佛一根藤, 社会资源仿佛是那些瓜, 你要想吃这个瓜, 你就顺着这个藤去摸。所以在我们大学时代的时候, 建藤是我们一个很重要的工作。社会关系的主体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 直接吸纳毕业生就业
部分毕业生的亲属、朋友、同学以及其他社会关系本身拥有一定的就业资源, 需要从社会上吸纳人才, 发挥好社会关系的主体作用, 是毕业生实现就业的良好捷径。
2. 传递信息
亲属、朋友、同学以及其他社会关系分布于社会各阶层、各方面, 对就业形势和信息会有一些了解, 正确掌握相关信息并加以选择, 对毕业生就业会有很大帮助。
3. 影响毕业生的就业心理
社会关系的影响表现在毕业生的就业观念上, 良好的社会关系能够形成毕业生积极的就业心理, 能够在毕业生求职过程中起到减压作用, 能够为毕业生求职坚定信心。
五、毕业生的能动作用
在毕业生就业过程中, 除了政府、学校、用人单位和社会努力外, 起决定因素的还是毕业生自身, 再好的外部环境, 缺少毕业生内在素质, 实现毕业生好的就业都是很困难的。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的能动作用表现如下:做好知识储备;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学习专业技能, 包括求职技巧;参加实习实践活动;收集信息;走进职场。
以上五个主体是相互作用, 相互影响的。学生自我完善是实现就业前提, 学校教育质量是实现就业基础, 政府干预是实现就业的保障, 用人单位吸纳毕业生是实现就业目的所在, 社会关系积极参与是毕业生实现就业的桥梁和支撑。只要全社会始终不渝关注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充分发挥好各主体角色作用, 毕业生就业工作一定会克服各种困难, 取得社会满意的效果。
编辑:罗添 校对:唐菁莲 预审:施羽晗 终审:聂竹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