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资讯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术资讯 - 正文

【学术分享】教师数字素养微认证:内涵特征、体系构建与实施路径​

点击量: 时间:2024-04-11 编辑:徐航

【推荐语】:这篇深入探讨教师数字素养微认证的文章,为当前教育领域提供了极具启发性的视角和实用的指导策略。作者详细阐述了教师数字素养微认证的内涵特征、体系构建及实施路径,突出了个性化、能力本位的微认证模式,以及其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中的作用。该文不仅理论丰富,逻辑严密,还紧密结合实际,提供了操作性极强的建议。因此推荐此篇文章供大家阅读参考。

教师数字素养微认证:内涵特征、体系构建与实施路径

前言

随着各行各业数字化转型进程的加速,数字技术在改变人们生产生活方式、推动世界格局深度变革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日益成为国际竞争力和软实力的关键指标。教师作为提升全民数字素养的关键助推者,其自身的数字素养发展也已成为当前国际教育领域研究的重要课题。美国、英国、欧盟、教科文组织等国家与国际组织相继发布了教师数字素养标准及框架。2023年,我国教育部也发布了《教师数字素养》行业标准,明确了教师数字素养的内涵框架及构成要素,为教师数字素养发展指明了方向。由于教师数字素养的发展具有情境性、动态发展性、实践性等特征,不同学科、地域教师数字素养发展水平存在差异性与不均衡性。传统的自上而下式、粗放式、阶段性、套餐式的培训难以满足教师数字素养个性化发展的需求。如何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创新教师数字素养发展模式,满足教师个性化、碎片化、泛在化学习需求,成为突破这一难题的关键。微认证(Micro-Credentials)是一种“能力本位”的教师专业发展形式,其将复杂、抽象、综合的能力素养分解为多项可观察、可测量的具体素养项,以满足不同教师在线自主学习需求,并对教师提交的实践成果进行认证考核,符合认证标准给予通过凭证的一种新型教师专业发展模式,契合教师数字素养发展需求。本研究在厘清教师数字素养微认证内涵及特征的基础上,构建教师数字素养微认证体系,阐释教师数字素养微认证实施路径,以期为促进教师数字素养发展模式创新及教师数字素养微认证实践提供参考。

一、教师数字素养微认证的内涵与特征

(一)教师数字素养微认证的内涵目前,学界对于微认证内涵尚未达成一致,已有研究主要从认证结果、认证过程及认证方式三种视角对微认证内涵加以界定。持“认证结果”观点的学者认为,微认证是通过短期学习后所获得的学习成果的证明。持“认证过程”观点的学者认为,微认证是满足学习者个性化学习需求,有效提升特定技能和能力的有组织的学习活动。持“认证方式”观点的学者认为,微认证是一种以能力为导向、对认证者特定技能或能力进行认证的方式。还有学者强调,微认证是一种基于互联网技术的微观学习成果认证模式。综上可知,当前微认证概念界定复杂多样。国内学者强调微认证的认证与评估功能,从认证方式的角度界定微认证的内涵。国外学者则主要从认证结果的角度分析微认证,将微认证看作对于特定能力与技能的学习成果证明。教师数字素养是教师适当利用数字技术获取、加工、使用、管理和评价数字信息和资源,发现、分析和解决教育教学问题,优化、创新和变革教育教学活动而具有的意识、能力和责任。教师数字素养微认证是以教师数字素养的具体素养项为评估对象,以教师开展数字化教育教学相关实践成果为评估依据的认证方式。

(二)教师数字素养微认证的特征基于对教师数字素养微认证内涵的剖析,教师数字素养微认证具有以促进教师数字素养个性化发展为导向,认证过程强调教师全过程性参与,契合教师数字素养动态发展需求等特征,为促进教师数字素养提升提供了新的解决思路。

1. 以促进教师数字素养个性化发展为宗旨首先,微认证是基于互联网技术开展的不受时空限制的认证方式。认证时间与认证地点较为灵活,可使教师随时随地开展在线认证。其次,教师可以根据自身需求、个人优势自主选择认证素养项,使自身优势素养项得到优先认证,不足的素养项经过学习与实践后再进行认证。微认证通过对教师所认证的数字素养项进行精准诊断、测评和认证结果的个性化反馈,促使教师通过认证了解自身数字素养的局限与不足,并进行针对性改善,推动教师数字素养持续发展。因此,微认证满足教师个性化发展的特征与教师通过自我调节学习能力促进自我发展需求相吻合。微认证通过综合挖掘教师数据以及认证过程中对教师数字素养的精准诊断和个性化资源推送,尊重每位教师在数字素养水平、学习风格等方面的个性差异,为教师根据个人需求进行学习与能力认证提供了便捷的机会和条件,充分满足了教师个性化发展的需要,切实提高了教师的数字素养水平[7]。

2. 认证过程强调教师全过程性参与基于能力本位的教师数字素养微认证重点关注教师如何有效应用数字技术赋能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并通过收集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视频、学生手册、学生作业、教师自我反思、调查报告及相关数据等过程性、多模态证据,反映教师实际数字素养,促使教师形成数字化意识,掌握数字技术知识与技能,在遵循数字责任与伦理的基础上,开展数字化应用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教师数字素养微认证系统能结合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技术,对教师数字素养进行诊断性测评、学习资源个性化推送、基于过程性证据评估及个性化评价等,促进教师对自身数字素养进行反思与总结。微认证使教师有效得到当前数字素养水平的精准反馈和个性化指导,促进教师及时调整及优化自身数字素养的未来发展规划。

3. 契合教师数字素养的动态发展需求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专业发展是贯穿教师职业生涯整个生命周期的永恒话题。随着ChatGPT、云计算、虚拟现实等技术与教育教学过程深度融合,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策略亟待适应数字时代教育教学变革与发展需求。数字素养是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应运而生的新素养,具有动态发展性、情境性和实践性等特征。教师数字素养是教师适应教育数字化变革所必备的新素养,数字素养的动态发展性等本质特征决定了教师发展自身数字素养是一项终身使命,而微认证作为一种凸显终身学习理念、满足学习者技能提升与自我发展需求的新型学习方式,契合教师数字素养动态发展性要求。微认证密切关注教师数字素养项在教育教学中的有效性和适用性,且认证素养项可随时代发展与技术革新不断更新和调整,有助于满足教师数字素养终身学习需求,推动教师形成敏锐的数字意识和思维,助力教师数字能力的持续提升,进而实现数字素养的迭代发展,始终契合新时代对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的需求。此外,微认证明确规定了所认证技能的有效期,期限结束后教师需对过期素养项进行重新认证,以确保教师的数字素养项符合当下行业标准。

二、教师数字素养微认证体系构建

基于教师数字素养微认证的内涵与特征,本研究综合分析国内外典型微认证系统如美国数字承诺、国家教育委员会的优势与不足,秉持促进教师数字素养自我发展的核心理念,基于教师数字素养行业标准,构建了集“诊、学、测、评”于一体的教师数字素养微认证体系。该体系基于大数据分析、个性化推荐、知识图谱等技术,通过诊断测评、自主学习、专家评测、呈现反馈等核心模块设计,推动教师数字素养评价方式创新与教师数字素养学习范式变革,实现教师队伍数字素养有效提升与教师发展数字化转型深入推进。

undefined

(一)微认证系统角色选择教师数字素养微认证系统包括认证者、评估者和管理者三种角色。认证者作为微认证的主体,是进行微能力诊断、学习、评测的主体,包括中小学教师、高校教师、职业教师等。评估者是参与教师数字素养微能力评价标准制定者,他们根据认证规范对认证者提交的认证材料进行评估,包括教育领域专家和已通过教师数字素养微认证的优秀教师。评估者在进行评估前要进行相应培训,确保其熟练掌握认证规范,能够对认证材料进行科学专业的评判。管理者是教师数字素养微认证系统的维护者,负责维护教师数字素养微认证系统正常运行,主要负责认证者与评估者的身份、认证素养项及相关认证规范的管理与维护。

(二)微认证的认证流程通过对国内外典型微认证系统的总结与梳理,基于教师数字素养微认证的特殊性,本研究所构建的教师数字素养微认证流程包括“诊断性测评—自主学习—选择微认证素养项—收集和提交证据—呈现认证结果—获取数字徽章”六个部分。一是诊断性测评。教师数字素养微认证强调,认证者可以根据自身需求选择认证的素养项,以促进教师数字素养个性化发展。然而,这在赋予教师充分自主选择权的同时,也存在教师对自身数字素养水平缺乏科学性与整体性认识的问题,不利于教师数字素养的整体提升与自我发展。同时,由于不同学科、地域、性别教师数字素养存在显著差异,因此,在开展认证前要对教师进行数字素养诊断性测试,使教师明确当前自身数字素养现状,挖掘教师的优势项与薄弱项,认证系统将自动生成教师数字素养诊断性报告,精准呈现当前教师数字素养现状,为教师数字素养认证提供选择依据。二是自主学习。教师数字素养诊断性测试精准分析了教师数字素养的整体优势与不足。根据诊断性测评结果,教师可以选择“已达到认证要求”的素养项直接进行微认证。对于“未达到认证要求”的素养项,微认证系统会自动推送相关在线课程学习资源,实现个性化靶向学习。教师可以利用系统自适应精准推送的学习资源,通过自主学习提升自身数字素养薄弱项。在通过自主学习后,教师需再次进行数字素养诊断性测评,对“已达到认证要求”的素养项进行直接认证,对“未达到认证要求”的素养项,建议教师通过进一步学习、实践、完善后再进行认证。三是选择微认证素养项。微认证的独特之处体现在其“微”上。“微”即“细微、微小”之意,即将素养分解为多个微小、具体的素养进行认证,凸显了微认证的能力导向、聚焦核心、评价细致等特征。对于已达到认证要求的素养项,教师通过数字素养诊断性测试确定自身数字素养水平后,根据自身需求与现实需要,选择认证的教师数字素养项,并在平台提出认证申请。认证前,教师需了解认证素养项的各项认证规范,明确获取该项微认证所需完成的任务、所提交证据的要求及评分标准等。四是收集和提交证据。基于教师表现性评价、过程性评价理念,依据教师所选的认证素养项的具体认证要求,教师需要有意识地收集运用数字技术支持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证据作为素养项的认证依据。证据类型包括教学设计、教学实录、案例描述、教学反思、学生评价等。针对不同教师数字素养项的特点,证据形式既可以是音、视频文件,也可以是文本、数据等材料。证据选择需充分考虑其与所认证素养项的适配度与准确度,根据所认证素养项特点选择充分适配的证据类型与形式,以保证评估的科学性与准确性。收集证据后需按照认证规范对证据的具体要求进行整理与规划,并将证据提交到认证系统中。五是呈现认证结果。教师将所收集的证据提交到教师数字素养微认证平台后,平台会自动将证据分配给相关评估人员。评估人员参照认证素养项评价标准,对教师提交的认证证据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评判教师认证的素养项水平是否可授予数字徽章。评价过程中,评估者除了对认证者提交的证据给予总结性评价外,还需就认证者提供的证据给予详细的反馈与指导建议,呈现认证结果精准分析的可视化报告,以促进教师的实践性反思。若认证通过,教师即可获取相关素养项的数字徽章;若认证未通过,教师则可通过认证了解所认证素养项存在的不足及未来改善的方向。六是获取数字徽章。教师通过认证后可以获得相应的数字徽章。数字徽章是对认证者个人技能、成就和知识掌握的可视化记录,是以直观的方式客观地展示教师已具备的数字素养项。数字徽章具备激励学习、记录学习轨迹、认证学习成就等功能,有助于实现教师个性化学习、终身化学习,促进教师持续提升自我,促进专业发展[8]。数字徽章包括认证者个人信息、认证素养描述、发行机构或单位、发行日期及有效日期等内容,教师可通过社交平台分享和展示数字徽章,以得到用人单位、同行及他人的认可。

(三)微认证的认证规范认证规范作为教师数字素养认证的参照依据,使认证更具可操作性和客观性,是教师制订学习与实践计划、调整和改进实践行为的行动指南,也是评估者对评估材料进行科学、精准评判的依据。教师数字素养微认证规范以表现性评价为理论依据,按照一定的评价标准,强调在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中,收集教师教育教学过程的表现性证据,作为评估教师在某一方面综合运用知识、技能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学习的能力水平。本研究编制的教师数字素养微认证规范包括认证素养项、素养概述、认证任务、任务指南、评价标准和个性化反馈六个方面。其中,认证素养项与素养概述指向认证的内容,认证素养项是指认证者要进行认证的具体素养项,而素养概述是对认证素养项本质内涵的概括和描述,方便认证者了解认证素养项“是什么”;认证任务是将抽象的认证素养项与教师开展数字化教学实践有机结合,形成具有可操作性、情境性的具体任务,使认证者明确完成素养项的认证需要“做什么”;任务指南是对认证者所要完成的认证任务的形式、内容、要求的详细描述,以便指导认证者按照指定要求收集认证证据,认证任务的形式包括知识类的测试、情境化任务、教学实录片段、资源的设计与开发、学生作品、设计方案等主观性、客观性题目等;评价标准是对教师数字素养项进行评价的依据,由评估者根据认证者提交的任务材料打分折算后生成的判定认证素养项水平的标准,进而对照不同标准生成的综合评价结果,包含不合格、合格、良好、优秀、卓越五个等级;个性化反馈是根据认证系统自评与评估者对认证者评价形成的个性化反馈报告,报告中包括认证者获得的相应等级的数字徽章、综合评价结果、个性化指导建议、评估单位及认证时间等内容,让教师明确自身数字素养的优势与不足,为认证者自我反思及能力的提升提供个性化支持。

三、教师数字素养微认证实施路径

(一)研制科学可行的认证规范:教师数字素养微认证实施的内核推动教师数字素养微认证的有效实施,必须设立高质量的认证内容与可操作性强的认证规范。我国教师数字素养微认证内容以教育部2022年颁布的《教师数字素养》行业标准为参考依据,明确了新时代对于教师数字素养发展的核心要求,为教师数字素养微认证素养项的分解和界定提供了重要依据。《教师数字素养》行业标准将教师数字素养分为数字化意识、数字技术知识与技能、数字化应用、数字社会责任、专业发展五个一级维度,下含若干二级维度和三级维度。由于“数字化意识”不属于能力认证范畴,因此教师数字素养微认证素养项应删除该维度及其所包含的其他素养项内容。同时,为使认证内容始终保持科学性并契合时代需求,需对认证内容定期进行完善,通过对素养项的更新,促使教师不断提升自身数字素养水平,更好地适应和满足时代要求。此外,对教师数字素养开展科学客观的评价,还需要建构区分度高、操作性强的认证规范。认证规范基于能力本位理念,将认证素养项具化为具体任务,精准呈现认证素养项与证据之间的逻辑关系。认证规范由教育专家、一线优秀教师共同制定。通过评价结果加强教师对认证素养的理解与认识,并对自身素养水平进行反思与改进。以数字化教学设计维度下的“数字化学情分析”素养项为例,认证规范如表1所示。

表1 数字化学情分析微认证规范

undefined

(二)强化人技协同的双重保障机制:教师数字素养微认证实施的支撑教师数字素养微认证系统正常实施需强化人与技术的双重保障机制。评估人员作为人员保障,多模态资源、算法算力、学习分析、大数据挖掘等新兴技术作为技术保障,二者共同为教师数字素养微认证提供保障性支撑。在人员保障方面,教师数字素养微认证评估人员由教育行业专家、通过认证的优秀一线教师等组成,所有评估者均进行相应培训,确保其熟练掌握认证规范,能够对认证材料进行专业的评判。在技术保障方面,教师数字素养微认证系统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兴技术,对教师数字素养微认证进行相关数据的采集、记录与分析,实现对教师数字素养诊断、学习资源推送等功能,精准匹配教师数字素养提升需求。学习资源以细粒度教师数字素养项为单位,建立教师数字素养能力图谱。同时结合教师数字素养诊断性测试结果与教师的认证需求,利用学习分析与智能推送功能为不同教师精准推荐满足其个性化需求的学习资源。

(三)提升微认证公信力:教师数字素养微认证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目前微认证在我国仍处于起步阶段,其自身公信力已成为影响微认证持续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公信力综合反映了基于教育评估的专业权威性和社会契合度双重属性而得到的评估相对人、利益相关者以及社会公众自觉尊重的力量。对于教师数字素养微认证而言,专业权威性侧重微认证应用于教师数字素养测评的科学性、客观性与高质性,即微认证作为一种评估教师数字素养的新兴方式,能否精准评判并提升认证者的教师数字素养水平。社会契合度则基于人文立场,根据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时代诉求,重点关注在微认证的本质属性和内在特性下,能否通过推动教师数字素养能力提升,培养契合数字时代要求的高质量教师。因此,提升教师数字素养微认证公信力需要从专业权威性与社会契合度两方面入手。针对教师数字素养微认证的专业权威性,首先依托教育政策、行业标准及专家建议,在明确期望认证的素养、技能的基础上,创建优质微认证项目,并设计客观明确的认证规范。此外,建立完善的质量标准体系对于提高认证质量也十分重要。我国幅员辽阔,微认证在不同地区的运行情况必定存在差异,因此,设立微认证质量标准更是至关重要。目前,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已设立微认证国家资格框架,我国亟待制定微认证的质量保证标准与指南,保障认证过程的规范性和科学性。定期接受政府部门、行业协会等对于微证书质量监督检查,为教师数字素养微认证质量提供保证。对于教师数字素养微认证的社会契合度,则需使微认证素养认证内容符合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社会对高质量教师的实际需求,突出其在促进教师数字技术知识与技能、数字化应用、数字社会责任等方面的针对性、专业性和权威性。同时,将认证者的实践应用度、行业的接受度、专业协会的认可度等指标,作为衡量教师数字素养微认证对于促进教师数字素养发展提升的价值的依据,提高教师数字素养微认证的公信力,促进其良性可持续发展。





来源:教育技术学    编辑:徐航    校对:罗添    初审:施羽晗    终审:聂竹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