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资讯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术资讯 - 正文

【学术分享】人机共生时代,教育正从知识传授向能力培养转型

点击量: 时间:2025-06-23 编辑:张洁

【推荐语】在人工智能深刻影响社会运行的今天,教育正经历从知识传授到能力培养的重大转型。文章中深入剖析了人工智能的本质,探讨了其对教育的深远影响,并提出了人机共生时代教育的新使命。文章强调,教育应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思辨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以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

当前,人工智能已深度融入人类社会,重新定义其工具属性与人类关系的重要性。同时,在人工智能技术迅猛发展的浪潮中,教育领域正经历一场深刻变革。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副会长兼人才发展专委会理事长李志民认为,AI技术的广泛应用不仅改变了知识的获取与传播方式,更促使教育从传统的知识传授向能力培养转型,为培养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开辟了新路径。一起来看——

人工智能本质:工具属性下的人机关系重构

1.工具本质:解码AI的认知边界

AI本质是基于符号运算的统计模型,与人类思维差异巨大。斯坦福大学《人工智能指数报告》表明,AI在视觉常识推理测试中成绩较好,但在跨学科综合判断的考试中准确率骤降,这印证了其“有限性”。

从技术架构看,AI的“认知”依赖输入-处理-输出的线性链条。以智能语音助手为例,其运行过程是模拟感官接收信息、模拟记忆识别特征、模拟处理匹配回复、模拟效应输出语音。但人脑神经元网络复杂,GPT-4参数规模远小于人脑连接数,且缺乏生物神经系统的自组织能力,无法产生自我意识,这决定了AI是人类思维的延伸工具,而非替代者。

2.工具属性的双刃剑效应

AI作为工具广泛应用,重塑人类社会运行逻辑。在效率维度,特斯拉工厂通过AI质检系统提升缺陷检测率,波士顿动力的机器人可在复杂地形自主作业。但工具的“中性”属性使其可能被滥用,某仓库的AI监控系统优化员工效率却导致对员工过度压榨,某招聘AI因训练数据偏差拒绝少数族裔简历,暴露了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冲突。

更深刻的挑战在于工具对人类主体性的侵蚀。辅助驾驶AI面临“电车难题”时,决策基于预设算法而非道德判断;AI医生开具处方时,患者更关注“系统推荐”。这种“去人性化”趋势引发深层焦虑:人类是否正在将决策权让渡给工具?在认知架构上,AI的认知存在局限,表现为离散性、被动性和表层逻辑。而人类认知能将离散信息融合为抽象隐喻,进行反事实推理,构建虚拟情境进行思想实验,还能同时持有相互矛盾的观点并进行辩证思考。例如,人类能理解“时间就是金钱”这种抽象隐喻,还能思考平行宇宙等虚拟情境,但AI难以做到。

3.人机共生:重构工具关系的范式创新

面对AI工具属性的挑战,欧盟《人工智能法案》提供了制度创新范例:将医疗AI列为高风险领域,要求通过人类专家复核;建立算法影响评估制度,对涉及重大权益的AI系统进行伦理审查。德国规定,企业使用AI进行招聘必须公开算法逻辑,并设立人工复核通道。这表明技术治理需要“人在回路”的刚性约束,AI应是增强人类能力的工具,而非替代人类判断的“黑箱”。

教育体系的革新是培育人机协作能力的关键。芬兰的“现象式教学”和斯坦福大学的“AI伦理”课程,让学生理解AI决策的社会影响,培养思辨性思维,这种教育转型正在重塑人机关系。

AI的本质是工具理性的极致体现,也是价值理性的试金石。我们更应清醒认识到,技术进步不应以牺牲人类尊严为代价。未来需在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之间寻找动态平衡,通过制度创新、教育革新与技术民主化,构建人机共生的新范式,让AI成为人类文明的伙伴。

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发展:从知识传授到能力培养

1.教育转型:从知识传授到能力培养

在AI已具备强大知识储备的今天,事实性知识的传授虽仍有一定价值,但将不再是教育的核心重点。教育的重心应转向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思维能力,使学生具备自主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传统教育往往侧重于知识的灌输,学生被动接受大量信息,却缺乏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灵活运用能力。而AI技术的出现,打破了这种单一的教育模式。它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和个性化的学习路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兴趣,在AI的辅助下进行自主探索和学习。例如,AI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和能力水平,为其推送定制化的学习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同时,AI技术也促使教育更加注重师生互动、同伴交流和自主探索。在AI赋能的课堂上,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唯一传授者,而是学习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师可以通过AI工具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反馈,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讨论。学生之间也可以利用AI平台进行合作学习,分享学习经验和成果,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2.AI人才培养:传承与创新并重

在AI人才培养中,肩负着传承中国传统教育智慧和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使命。一方面,要传承中国传统教育中注重品德修养、人文精神培养的优良传统,将立德树人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另一方面要着重培养学生的思辨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具备适应AI时代需求的综合素质。

在课程设置上,应构建多元化的课程体系,既包括AI技术的基础课程,如人工智能原理、机器学习、数据挖掘等,也包括跨学科的融合课程,如AI与人文、AI与艺术等,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同时,要注重实践教学环节,通过项目实践、科研创新等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校还可以与企业合作开展实战项目,让学生参与到真实的AI研发过程中,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3.AI赋能:工作模式与人际互动的重塑

AI赋能将改变工作模式,使人类从繁琐事务中解放出来。在AI的辅助下,许多重复性、规律性的工作可以由AI完成,人类可以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需要创造力、经验积累和情感交流的领域。例如,AI可以作为教师的智能助理,辅助教师进行教学和管理,但教师的言传身教和情感引导对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

从社会影响来看,AI表面上可能会减少部分人际协作,但在更深层次上,它将促进更高质量的人际互动。AI可以承担一些重复性的沟通和服务工作,使人类能够更专注于需要情感交流和创造性思维的高级协作。例如,在团队协作中,AI可以负责数据分析和信息整理,团队成员则可以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创意构思和决策制定上,从而提高团队协作的效率和质量。

4.教育模式变革:减轻压力,培养创造力

当前中国教育升学压力大,学生面临着巨大的学习负担和心理压力。为了培养更具创造力的学生,需要改变现有的教育模式,减轻学生压力,同时调整教育评价指标,将能力和素养作为核心考量因素。

在减轻学生压力方面,以通过优化课程设置、减少不必要的考试和作业、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等方式,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探索自己的兴趣爱好,发掘自身的潜力。

在调整教育评价指标方面,改变以往以科研成果、论文数量等为主要评价指标的做法,更加注重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考虑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方法、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因素,激励教师积极投身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变革是一场具有深远意义的变革。它促使教育从知识传授向能力培养转型,为学校AI人才培养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重塑了工作模式和人际互动方式,也对教育模式变革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应积极探索如何善用AI技术,引导社会结构向更优化的方向发展,为培养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贡献力量。



来源:教育信息化资讯    编辑:张洁    校对:徐航   初审:施羽晗    终审:聂竹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