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资讯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术资讯 - 正文

【学术分享】DeepSeek已来,教育何为?

点击量: 时间:2025-02-20 编辑:张洁

【推荐语】刚刚过去的蛇年春节,最热门的话题是什么?深度求索(DeepSeek)的横空出世肯定占有一席。这篇文章深入探讨了DeepSeek这一新兴人工智能大模型对教育的深远影响,从机遇与挑战两个维度剖析了其在教育中的应用前景。因此推荐该篇文章供大家学习与研究。

ChatGPTSora,再到DeepSeek,接连三个春节,我们在三个划时代人工智能(AI)大模型的震撼中度过;而在今年春晚节目《秧BOT》中,机器人与人类共舞,使得它能跟上音乐节奏、调整动作的秘密正是AI驱动全身运动控制技术……

人工智能改变世界的愿景正在不断照进现实。

根据经合组织(OECD)对人工智能能力的测试结果表明,早在2021年,人工智能就超过了人类在读写和算术方面的平均水平,并预测到2026年,人工智能将有可能完成所有的读写和算术任务。这意味着昔日的教育格局即将被颠覆。

是挑战,也是机遇。DeepSeek的出现便昭示着人工智能在教育方面更广阔的应用前景。

孩子将是“AI原住民”

DeepSeek展示出强大的逻辑推理能力,也大大提升了大语言模型输出的准确性和稳定性。”北京师范大学学习设计与学习分析重点实验室主任冯晓英告诉记者,“未来的社会必将是AI的社会,孩子将是‘AI原住民’。”

教育部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试点工作指导专家组成员、湖北教师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王金涛DeepSeek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前景十分期待。他表示,DeepSeek显著降低了算力需求,高性价比使AI工具在更多中小学校部署成为可能,可以有效推动优质教育资源普惠化。

“教师可通过低成本AI生成个性化作业或教学材料,学生也能通过AI助手获取即时辅导。”王金涛举例。此外,DeepSeek的强推理能力使其能够以“智能代理”的形式辅助复杂任务,而其开源策略也意味着教育机构可基于大模型快速开发定制化应用。

DeepSeek融入教育系统后将产生强赋能。”华南师范大学教师发展中心主任、教育人工智能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胡小勇告诉记者,同时由于它所独具的低耗能、开源性和本土化优势,将为我国教育领域注入新动能,提供颠覆式创新的新机遇和生命力。

不仅存在于理论,这股强劲的生产力提升的春风早已经吹到学校一线,这在年初的北京两会上成为了热点。

在北京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北京市市长殷勇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2025年北京市将“实施‘人工智能+’行动计划,鼓励医疗、教育、先进制造等重点领域开放人工智能应用场景”。

“使用AI技术,教师可以迅速对学生数据进行收集和分析,根据结果改变教学策略,及时有效地关注到学生需要学习巩固的知识。”日前召开的北京市政协第十四届三次会议上,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市中关村第一小学党委书记、科学城分校校长商红领举例说,现在中关村第一小学已经尝试利用智能设备精准收集学生测试中每道题的班级正确率。“以往数据的收集需要教师手工统计,AI为教师节省了大量时间、精力,让他们有更多的精力用在与学生的互动上。”

除了让教师轻松“看见看不见的”,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十一学校龙樾实验中学校长王海霞还发现AI能让学生“体验体验不到的”,很多学科都能通过人工智能生成对应的情景,这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学习内容。如通过AI可以搭建虚拟实验室和虚拟实验场景,提供在现实中不容易实施的实验。

带刺的玫瑰

但是AI并非十全十美,其应用也不可能一蹴而就。

王金涛认为,AI在教育领域的使用面临着不少误区与风险。如依赖技术容易忽略教育本真,“以技术效率牺牲教育温度”,低估伦理与安全风险,盲目追求技术“替代”而非“增强”等。

AI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一定要避免穿新鞋走老路。”冯晓英也不无担忧地提醒道,AI看似很美丽,却容易犯五重五轻的毛病,即:重“器”而轻“道”和“术”,重资源而轻活动,重“点”而轻“面”,重加法而轻减法,重应用而轻主体。

AI既为教育领域带来了普惠性红利,也孪生出教育主体属性弱化等风险。”胡小勇指出,从试用情况来看,目前的DeepSeek也难以避免这些风险。

浙江省桐庐县科技城未来学校科创教育中心主任王蓉经过学校实践后发现,经历了最初的新奇感后,学校使用AI其实面对着不少现实挑战。如老教师普遍对AI的接受程度不够,家长对AI教学存在质疑,学生对不够人性化的AI无感等。他以一款学校正在使用的AI软件举例:“在教学上还存在很大的局限,一方面无法做到在班级中面对那么多学生进行一对一回答,另一方面教态语态机械化,没有教师的亲和感,相关课程也不够完善。”

商红领则忧心于AI技术在教学应用中成为代替学生思考的工具的倾向。“这会让学生失去自主发现和探索的过程,让学生产生依赖,反倒会起到负面作用”。

AI不能代替教师

技术的应用归根结底还是要服务于教育目标,要避免因追求技术而忽视教育的本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换句话说,AI只是教育教学的工具,关键要看它背后的“人”,即教师和学生如何使用AI

“技术不可主导教学。”王金涛认为,教师应用AI协同教学的目的在于“变革教、赋能学”,不可忽略其自身的主体地位。而对于学生,他建议设计AI工具时嵌入“反思提示”功能,同时开设“AI伦理”课程,培养学生的技术批判意识与创新能力,并利用其为学生创建个性化的学习路径,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节奏和难度下学习。

此外,他建议要推动师生AI素养全面提升,尤其是教师应主动学习和掌握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方法,提高自身数字素养和人机协同教学能力,同时政府部门也应将AI工具的使用纳入教师培训课程体系。

王蓉就是一个例子。AI的迅猛发展对她有很大震撼,为了积极拥抱AI,她借助学校的设备开发了《AI赋能 数智育人》的道德与法治微课课程,尝试了AI赋能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设计,并录制了AI绘画应用绘本故事创作的微课。

而在冯晓英看来,AI的出现与广泛应用改变了人才培养目标。“孩子的学习能力、元认知能力比学会知识更重要,孩子会用AI学习,将比‘学会’更重要。”

因而,她提出要培养孩子成为未来AI社会的主人,而不是成为奴隶,学校应更加注重批判性思维、跨学科能力、创新能力、数智素养等高阶能力的培养。

能力的载体是课程,当下开设人工智能相关课程成为许多学校的必修课。王海霞表示,学校要为学生开设人工智能课程群,涵盖机器人设计与制作、编程与控制、物联网等,开展结构设计、算法学习、编程实践等,让孩子在学习中培养创新思维和能力,培育面向未来的能力。

大量的实践证明,AI终究不能代替讲台上的教师,要在教育教学中为其赋予人的“温度”。“兼具数据与人文、融合智性和德行,应成为人工智能深度融入教育领域的定向器和压舱石。”胡小勇告诉记者,要以学习者为本,以追求“真善美”至高境界与坚守伦理道德底线的价值理性来引领负责任的人工智能教育应用。



来源:《中国教师报》、教育信息化资讯    编辑:张洁    校对:徐航    初审:施羽晗    终审:聂竹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