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中教育质量发展性评价需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指向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目标,是新时代我国教育评价改革需要关注的焦点问题。为此,文章基于国家政策文件,梳理了高中教育质量发展性评价的基本内涵;接着采用由办学方向、课程教学、教师发展、学校管理、学生发展五大维度构成的普通高中教育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作为评价依据;随后结合评价操作需求,构建了由CIPP评价模型和反馈循环模型构成的数据循证支持的高中教育质量发展性评价模型;最后通过评价理论导向的经验研究,在发展性评价理论与合肥市评价实践工作的交互验证中探索高中教育质量发展性评价实践,为落实《普通高中学校办学质量评价指南》,提升高中教育质量发展性评价质量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数据循证;高中教育质量;发展性评价;教育评价改革;
引言
教育评价事关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根本方向,决定了新时代我国各级各类学校办学的导向。中共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教育评价改革问题,于2020年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下文简称《总体方案》),明确指出“充分发挥教育评价的指挥棒作用,引导确立科学的育人目标”[1]。具体到普通高中教育评价,教育部于2022年印发的《普通高中学校办学质量评价指南》(下文简称《评价指南》)明确指出:“普通高中学校办学质量评价应遵循教育和人才成长规律,加快建立以发展素质教育为导向的普通高中学校办学质量评价体系。”[2]综合上述两份文件精神可以看出,高中教育质量评价在价值导向上旨在从“唯升学”“唯分数”转向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与结果,充分强调发展性评价的重要作用[3]。而以发展性评价为核心理念的高中教育质量评价需关注学校、教师与学生的全面发展,从关注静态的教育结果转向动态的教育过程,从统一标准筛选转向尊重学校、教师、学生的个性差异,从主观的描述性评价转向客观的数据循证评价,从而实现对教育质量全面特色发展、动态持续发展与自身增值发展的全面考察[4]。
当前,高中教育质量发展性评价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明确“循”哪些“数据”作为“证”,又该如何“循证”才能实现评价工作的科学性与有效性。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为数据循证评价的数据收集、管理、挖掘等环节提供了有效支撑,支持评价收集学校教育过程中产生的全时、全量数据,将评价与决策置于客观证据之上,充分考虑评价对象的价值意愿、具体客观条件和环境因素,从而为学校管理、教师教学调整提供决策依据支持,进而建立评价与反馈改进的良性循环,以全面提高学校教育质量[5]。
从2017年开始,合肥市教育局就一直致力于探索数据循证支持的高中教育质量发展性评价改革,并结合《总体方案》《评价指南》等文件的基本精神,通过评价内涵、制定指标体系、探索评价模型三个环节,依托大数据评价管理平台进行数据整理与挖掘,逐步形成全面科学的教育教学评价机制。因此,本研究以发展性评价为核心理念,结合理论研究与实践经验分析,系统凝练高中教育质量发展性评价的基本内涵、发展性评价的指标体系与数据循证支持的发展性评价模型,并分析合肥市教育局的评价成功案例经验和具体实施环节,以期为我国高中教育质量评价实践提供充分参考。
一、高中教育质量发展性评价的基本内涵
梳理当前国内外关于发展性评价的总结,高中教育质量发展性评价的基本内涵可以概括为全面综合发展、动态过程发展、共性和个性兼顾发展、数据循证发展,框架如图1所示[3]。
图1 高中教育质量发展性评价的基本内涵框架
1.全面综合发展
全面综合发展是指高中教育质量评价不仅需要考察学校教育的结果即学生的全面发展,还需要关注支撑学生全面发展的条件与过程[7][8]。对此,高中教育质量评价应当针对学生、教师和学校三个主体开展评价活动。在评价对象的全面发展上,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新时代全面综合的育人目标[9]。教师的全面发展既体现在教师综合素质、专业化水平和创新能力发展,又包含新时代教师主动适应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变革,积极有效开展教育教学的要求[10]。学校的全面发展是对学校组织的全面系统性变革,涉及学校办学目标、战略规划、管理模式、课程体系、教师专业发展、资源管理等各个方面[11]。教师和学校的全面发展可以作为支撑条件充分支持学生的发展,而学生的全面发展也会反向带动学校与教师的发展,最终形成全面综合发展的良性循环[12]。
2.动态过程发展
动态过程发展是指需将关注重点从学校、教师、学生静态的发展水平转向动态的发展过程。动态过程发展充分关注评价对象的发展过程,注重强化评价的过程诊断与激励功能。正如新高考改革的基本趋势由单一时点评价、终结性评价逐步过渡到时段评价、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13],动态过程发展即关注评价对象整个动态发展的全过程:从评价对象的过程发展来看,包括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与发展过程,教师的教学、专业发展过程,学校开展的教育教学、学生管理、课程建设与实施等。同时,动态过程发展更加强调评价的诊断与激励功能,并依据该诊断结果从外部提供针对性指导、从内部激励评价对象持续改进,以促进评价对象在已有水平的基础上不断改进与发展。
3.共性和个性兼顾发展
共性和个性兼顾发展是指评价既需尊重学校、教师与学生在发展中的共性问题,又要尊重其个性差异。不同评价对象的客观发展规律决定了评价对象的质量标准在整体上具有统一性,但其起点水平和多样化发展方向的差异决定了微观评价指标应该更加具有针对性[14]。进一步来看,《总体方案》提出的“探索增值评价”为共性和个性兼顾发展的评价改革提供了新思路。增值评价是将学生的发展起点和终点同时纳入评价活动之中,以起点预测终点,以终点预测超出预期的程度,以每一个学生的进步幅度来评价教师和学校的工作水平,进而推进评价对象的发展[15]。这种评价方式充分考虑到不同地区的生源水平、师资力量、学校办学理念与基础条件等方面的差异,保障了评价的公平合理。
4.数据循证发展
数据循证发展是指以全时、全量的数据为依托,以评价结果生成、解释与应用为目标,通过证据获取、证据转化、证据使用等环节实现证据驱动的评价过程。《总体方案》明确指出“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育评价的科学性、专业性、客观性”[1]。数据循证的发展性评价以多元主体参与评价作为循证评价的关键,按证据获取、证据转化、证据使用的顺序展开:(1)证据是循证评价的起点,证据获取需要大规模收集和分析学生、教师、学校的动态数据,从多角度、全过程构建证据链条,并以此作为学生、教师、学校发展性评价的依据。(2)证据转化是对获取的原始数据进行整合分析,将其转化为有效的证据链条。这就需要主管部门、专家、教师等多元主体从教育教学实际中提炼出评价标准和要求,同时落实证据转化过程中的质疑制度、纠错制度、仲裁制度。(3)在证据使用的过程中,评价以证据作为后续决策与改进的依据,充分调动学校、教师、学生利用证据来改善自身问题,确定未来发展方向。
二、高中教育质量发展性评价的指标体系构建
高中教育质量发展性评价的基本内涵确定了评价的目标与方向,而指标体系是对基本内涵的延伸,用于刻画具体高中学校的教育质量。本研究依据《评价指南》中提出的5个方面共18项关键指标,同时参考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国际组织与国家、地区教育主管部门对高中教育质量评价标准的界定,国内教育质量评价的相关研究成果(涉及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学业水平、进步程度、投入水平等),教师的教学质量、教研活动、职业生涯胜任力、教学信念等,学校的发展效能、教育现代化、特色发展、德育、美育等指标,对关键指标进行扩展,构建了高中教育质量发展性评价的指标体系。之后,研究团队特邀华东师范大学考试与评价研究团队对此指标体系进行专家评议,并对相关指标及其基本内涵进行微调,同时参考《普通高中学校办学质量评价指南》中的“普通高中学校办学质量评价指标”[2],形成了高中教育质量发展性评价的通用性评价指标体系——普通高中教育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相较于普通高中学校办学质量评价指标,普通高中教育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在教师发展、学校管理、学生发展三个维度上进行了调整:(1)在教师发展维度,丰富了“重视教师专业成长”指标的内涵,包括教师队伍建设情况(即学校对教师专业发展提供的环境与支持)、教师队伍建设成果(即教师在教学、科研、信息化、职称方面的发展成果);(2)在学校管理维度,增加了“教学管理创新探索”指标,强调创新推进“五项管理”工作、创新提升教学管理信息化水平;(3)在“学生发展”维度,增加了“特长发展”指标,包括学科竞赛、科技素养、人文艺术、体育比赛,旨在激励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表1 普通高中教育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三、数据循证支持的高中教育质量发展性评价模型
评价是一个价值判断的过程,需要在基于价值取向及其衡量标准的基础上,收集分析评价对象的表现数据并做出基本判断。本研究梳理的高中教育质量发展性评价的基本内涵提供了基本的价值取向与改进方向,对应的评价指标体系给出了评价需要关注的具体指标,而整体评价工作还需要提供一个具体的模型来规划评价数据收集、分析、判断的全过程。
1.模型的构成
数据循证支持的高中教育质量发展性评价模型引入大数据支持的循证评价平台来实现数据循证的发展性评价,聚焦于“循”为评价方式、“证”为评价内容两个视角。该模型是一个集数据收集、分析、结果改进为一体的全过程模型,一方面可指导教师按照指标体系来系统收集并分析过程性数据与结果性数据,另一方面可指导教育过程与结果改进,两者互相联系形成螺旋上升的有机整体[18]。该模型是基于“背景—输入—过程—成果”(Context-Input-Process-Product,CIPP)的决策导向型评价模型(下文简称“CIPP评价模型”)和反馈循环模型构建而成。
CIPP评价模型将评价过程划分为背景、输入、过程与结果四大评价阶段,明确指出了各评价阶段的实施时间节点与对应的评价内容;而反馈循环模型体现了评价的改进与反馈功能,通过对评价信息的一系列反应(采取一系列评价方式),展示评价中反馈与改进功能的实现过程,并指导发展性评价,完成良性的循环改进。CIPP评价模型将发展性评价过程理解为需要提供资料以作为评价决策的依据,并将评价融入学校及机构的正规运作过程中,整体评价过程可以分为背景、输入、过程、结果四个部分:(1)背景评价是指对教育机构设置目标的合理性做出判断,属于诊断性评价的范畴,为目标的确立提供基础信息;(2)输入评价是对所有教育机构的运作过程进行判断,选择最佳方案,也属于诊断性评价的范畴;(3)过程评价是对方案的实施过程和进度进行持续监督与反馈,属于形成性评价,为结果解释和方案改进提供了依据;(4)结果评价是测量、解释、判断方案是否达成预定目标,属于终结性评价,决定是否继续、中止、修正方案。
反馈循环模型是Helmke[19]于2004年提出的,主要用于学生的学业测试。反馈循环模型共分为四个阶段:(1)第一阶段为接收测试任务、测试对象、测试过程、测试结果等信息,接收过程中要注意信息的及时性、实用性和可理解性。(2)第二阶段为反馈,教师需要借助自身经验,结合实际教学与学生表现,分析与比较测试结果,并试图解释结果、寻找原因。(3)第三阶段为采取措施,教师要确保学生达到最低能力水平,鼓励并帮助低水平学生找到薄弱点,同时改进自身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4)第四阶段为进行评估,对第三阶段采取的措施进行有效性检验并加以改进,从而完成整个评价的反馈循环过程。在整个评价过程中,还需要考虑个人因素与外部因素:个人因素包括教师的自我效能、专业知识、动机和意志等;外部因素主要由学校因素组成,包括学校环境、学校计划、合作氛围等。
2.模型的构建
本研究以CIPP评价模型为整体流程,将反馈循环模型整合其中,提出了数据循证支持的高中教育质量发展性评价模型,如图2所示。其中,背景评价是对教育质量评价维度的考量,依托国家政策制度、区域规划与学校定位,不同学校设置不同的“达标线”;输入评价是对高中教育开始前的诊断性评价,考量学校培养学生与开展评价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包括人员管理输入、资源设备输入、学生入学水平输入;过程评价是对高中教育过程中具体指标的形成性评价,包括学校课程实施资源开发管理、教师科研教学培训与考察、学生综合成绩阶段考核;结果评价对应高中教育结束时的总结性评价,涉及学校、教师、学生等评价主要对象,重点考察前三个评价阶段之后的教育质量,包括学校升学情况、教师专业发展、学生学业成就。在评价实施过程中,学校首先将过程评价、结果评价作为决策依据的形成性/终结性评价信息并进行有选择的接收,用于学校调整自身定位;同时输入评价,帮助学校确定如何调整教学管理与教学实施策略,并结合信息与输入评价结果进行反馈,解释结果、找寻原因、进行调整。随后,采取过程性改进与阶段性评价的措施,以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最后进行评估,以检测采取措施的有效性,完成整个循环过程。
图2 数据循证支持的高中教育质量发展性评价模型
四、数据循证支持的高中教育质量发展性评价实践探索
自2017年开始,合肥市教育局就基于数据循证支持的高中教育质量发展性评价模型开展了多轮普通高中教育质量评价改革的实践探索,在理论模型与实践操作的双向融通转化方面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基于此,下文将着眼于整个评价设计的应用,对合肥市教育局开展评价实践探索的基本经验进行总结、凝练,并对数据循证过程中涉及的评价操作进行具体阐述。
1.多元空间评价:线上评价与线下评价相结合
整体评价工作充分发挥新型信息技术的作用,建立“合肥市高中教育评价检测系统”,在数据收集与评价实施环节探索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多元空间评价方式:(1)在数据收集环节,通过合肥市高中教育质量评价监测系统,以学校为单位收集基本信息;通过开展问卷、实地调查等形式,掌握学生、家长和社会服务对象的实际情况,同时学校内部也会开展访谈、座谈、会议等活动,以进一步完善数据信息。这样线上与线下数据交叉印证,可避免单一数据来源带来的数据失真问题。(2)在评价实施环节,将线上数据分析反馈与线下整改相结合,建立了包含基础数据层、技术处理层、平台呈现层、结果应用四大层级的运行流程[20]。其中,基础数据层针对学生采集学业成就、身心发展等方面的数据;针对教师采集师德师风、专业发展等方面的数据;针对学校采集办学方向、学校管理、升学情况等方面的数据,从而实现对“生—师—校”三大评价对象之过程与结果评价数据的采集。技术处理层旨在实现对数据的采集与分析,主要包括数据采集、数据分析与数据结果反馈;通过数据录入、机器扫描、文件上传等方式,对数据进行统一收集与管理;通过计算数据统计指标、关联与聚类分析等操作,挖掘数据内部、数据之间可能存在的关联与规律,从而完成数据分析工作。平台呈现层包含评价管理、评价反馈等环节,旨在将简洁、清晰的评价结果反馈给学校;学校可根据评价审议流程及时提交评价数据,并实时跟踪评价进度,查看成果、活动记录、调查记录、支撑材料等评价数据,还可获取评价结果的可视化图表和评价决策报告。而在结果应用层,学校利用评价反馈可进行新一轮的教育发展规划,在学校层面优化课程规划与管理,在教师层面完善教学活动并调整教学策略。
2.多元主体评价:外部评价与自我评价相结合
评价操作机构在构建多方参与、统筹优化的外部评价体系的同时,引导学校自身积极开展常态化自我评价;在保障评价结果客观、公平的同时,帮助学校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实现外部客观审视、内部自觉纠察。对于外部评价,全市各个高中互为评价主体与对象,学校将教育质量成果作为评价内容、平台作为评价中介,提供评价材料互审的渠道、评价进度的提醒与显示。整个评价过程包含信息上传、公示互审、评审与复核、等级认定与评估、总结表彰等环节,而公开、透明的评价环节与共同监督的复核校验为评价公平提供了充分保障。例如,在公示互审环节,每个学校上传的信息都能够被其他学校查看,各学校管理人员按照评价体系的含义与要求对其他学校上传的信息进行检查,在此期间若认为提交的信息与要求不符,即可提出质疑。评审打分的过程数据和操作轨迹全部记录在系统中,可随时提供复核校验。对于自我评价,学校自身作为评价主体,以师生为评价对象,根据评价指标对自身教育实施过程及质量进行自我评分与赋级,以便学校及时发现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进行调整、纠正。
3.多元目标评价:结果评价与增值评价相结合
评价工作在充分关注学校教育质量的同时,也关注评价对象自身的发展情况,将结果评价与增值评价相结合,坚决克服单纯地以考试成绩或升学率评价学校教育质量的倾向,充分调动每所学校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促进区域高中教育质量协同发展。其中,结果评价重在对高中教育质量进行测量,能够客观显示各校发展质量的差异;增值评价则追踪教师、学生等评价对象的发展变化程度[21]——对于教师,从课堂教学、作业批改、检测分析、同课异构、议课评课、课题研讨、读书沙龙等多项活动中教师的参与情况与质量进行增值评价诊断,促进教师不断发展;对于学生,针对其学业水平、特长、身心健康进行增值评价诊断,建立成长档案袋,实现横向评价全要素覆盖、纵向评价全过程跟踪,全过程记录每个学生的发展与提升情况。
4.多元内容评价:综合评价和特色评价相结合
整体评价工作在关注学校全面育人整体成效和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情况的同时,也注重对学校之间差异性和多样性的评价;力求充分考虑学校面临的外部环境差异与内部资源差异、学生的家庭环境差异与个性特点差异,实现综合评价与特色评价相结合。在市级层面对各校进行教育质量评价时,可采用分级设奖、分级赋分的方式,发现学校的突出成果、挖掘学校在某项领域的潜力,并立足校情发掘学校特色。整体评价工作会针对学校课程、教学管理、教师专业成长、学生特长发展、学生身心健康、学生品德发展等维度设置单项奖,以表彰在单个维度表现突出的学校,从而为学校提供更多展现自我与相互交流的机会,并促使学校通过对比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值得一提的是,学校也应注重挖掘学生的特长与不足之处,鼓励学生持续发展特长、参与竞赛与活动,并为有需要的学生提供个性化指导。
五、结语
高中教育质量评价改革是普通高中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综合发展的重要保障。本研究分析全面综合发展、动态过程发展、共性和个性兼顾发展、数据循证发展结合的高中教育质量发展性评价的基本内涵,并依据《评价指南》提出的5个方面共18项关键指标,建立普通高中教育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以及由CIPP评价模型和反馈循环模型构成的数据循证支持的高中教育质量发展性评价模型。此外,本研究还结合合肥市高中教育质量评价实践探索,在理论模型与实践操作的双向融通转化方面为高中教育质量评价提供参考。未来发展性评价实践需关注数据循证评价带来的数据隐私隐患问题,强调对师生私人信息的保护,以及数据之于人本身的意义与价值,将教育大数据带来的理性之原、育人之善在评价过程中显现出来[22]。
参考文献
[1][16]新华社.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OL].<http://www.gov.cn/zhengce/2020-10/13/content_5551032.htm>
[2][17]教育部.普通高中学校办学质量评价指南[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06/s3732/202201/t20220107_593059.html>
[3][6]邱宇.发展性评价的再认识以及思考[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2):94-97
[4]郭朝红,王彬.高中教育质量评价的思考与设计[J].上海教育评估研究,2021,(1):64-68.
[5]杨克虎.循证社会科学的产生、发展与未来[J].图书与情报,2018,(3):1-10.
[7]郑美良,范国睿.超越结果与绩效回归过程与改进--基础教育学校评价的变迁与改进路向[J].教育科学研究,2021,(6):41-46.
[8]陈慧娟,辛涛.我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与评价体系的演进与未来走向[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1,(4):42-52.
[9]王莹.新时代育人目标的丰富和拓展--从“德智体美”到“德智体美劳”的解读[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7):52-55.
[10]冯晓英,郭婉,黄洛颖.智能时代的教师专业发展:挑战与路径[J].中国远程教育,2021,(11):1-8、76.
[11]褚宏启.基于学校改进的学校自我评估[J].教育发展研究,2009,(24):41-47.
[12]焦楠.从外延发展到内涵发展:学校发展观的时代转向[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6):103-108.
[13]边新灿,韩月.论高考改革作为一种教育评价改革[J].中国高教研究,2021,(4):28-35.
[14]汤晓蒙,詹春燕.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发展研究[J].高教探索,2010,(5):5-9.
[15]马晓强.探索增值评价,我们在顾虑什么?[J].中小学管理,2020,(10):5-7.
[18]黄越岭,韩玉梅,陈恩伦.新时代继续教育质量评价与提升:价值取向、指标体系和模型构建[J].中国电化教育,2020,(9):96-104.
[19]龚伟,应益可.旨在诊断与改进的德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述评及启示[J].教育测量与评价,2020,(6):11-20.
[20]任萍萍,李鑫.循证教育研究:缘起、困境、体系框架与实施建议[J].中国电化教育,2021,(12):33-39.
[21]刘邦奇,袁婷婷,纪玉超,等.智能技术赋能教育评价:内涵、总体框架与实践路径[J].中国电化教育,2021,(8):16-24.
[22]苟学珍.智能时代教育数据安全的伦理规约简论[J].电化教育研究,2021,(9):35-40.